当前位置: 博鱼平台 > 媒体博鱼(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 > 正文

河南日报:为灌区装上龙头的“最强大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
[ 作者:   转帖自: 河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04 08:18:49 责任编辑:王红  审核人:王靖]

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04月04日   第05版)

□本报记者 冯军福

3月31日,走进位于开封祥符区兴隆乡的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一畦畦麦苗绿意盎然。不同于普通的麦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节水实验。

“这块试验田的地底下,铺设有防渗毯,透气不透水,可以把田里的灌溉水‘兜’住,防止水分和养分流失。”博鱼平台黄河中下游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发团队负责人冯峰博士指着麦田说,绿油油的麦苗下,通着约两指粗的滴灌带,上面的小孔滴出水肥一体的“营养液”,滋润着麦苗根部,也滋润着科研人的心田。

“水那么小,地能浇透吗?”记者好奇地问道。

冯峰解释,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丰水必然高产。事实上,并不是作物灌水越多越好。通过先进的节水技术,对作物根系实施精准“喂水”,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同样能实现丰产增收。

从大水漫灌到为作物打“点滴”,这种灌溉方式的转变,是博鱼平台研发团队“牵手”科研平台,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提高黄河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生动实践。

黄河水来之不易,更要精打细算用好。对于“中原粮仓”河南来说,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增,但与之相伴的是农业用水量长期居高不下,深度节水控水势在必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促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给水利职业院校出了一道考题。

“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我们想到了‘牵手’国家级研发平台,构建研发矩阵。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更是挑战。”在该学院院长胡昊看来,相较于田间地头的探索,与科研的融合有着“接骨”之痛,只有整合多方力量,将科教有效融汇,补齐职业院校的科研短板,才能有所成就。

为此,冯峰博士带领研发团队先后6次到黄河滩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就抓住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寻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契合方向。

2020年,研发团队首次将北京仁创砂业集团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态硅砂透气防渗毯技术,引入到开封柳园口灌区的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用于冬小麦的节水灌溉试验。经过3年不间断的冬小麦试验监测,这项技术节水效果显著,节水量达到普通灌溉方式的25%。

2021年,团队又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薛绪掌团队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痕量滴灌技术首次引入到开封三义寨灌区,节水增产效果同样显著,节水量达到普通灌溉方式的45%。

用水量少了,但当季的庄稼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我们发现,引入这些先进的节水技术后,作物产量是普通灌溉方式的120%。”冯峰欣喜地说。

将国家级平台取得的科研成果引入黄河灌区,不仅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在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独特作用,使黄河灌区成了国家级科研成果的聚宝盆,同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科研过程中,该校近100名相关专业的学生长期与中心成员一起在灌区从事小麦灌溉试验、海绵城市人工湿地试验,并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团队培养和指导的学生孙梦园、王东、石天乐等,凭借自己所学所能设计了4个数字化产品,夺得了2021首届德国柏林国际数字化人才创新技能大赛总冠军,成为唯一获得该赛事国际奖的中国代表队。

“职业教育的育人初心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冯峰说,每月的月初、月中、月底,她都会抽出时间,带着团队学生来到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的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的长势,测量土壤含水量,希望用知识、汗水留住“每一滴黄河水”。

相关链接

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耦合加速推进。目前,全省高校共建有23所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25所鲲鹏产业学院;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800余个。我省成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7个省份之一,博鱼平台入围国家重点打造的10所“世界一流”高职院校。